LabTest-全球測試、驗證與認證的可靠合作夥伴
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中,產品的安全性與合規性是贏得客戶信任、開拓市場的重要基石。然而,面對各國繁複多樣的法規和驗證標準,企業往往面臨巨大的挑戰。
LabTest作為國際領先的測試、驗證與認證機構,致力於為全球客戶提供專業、高效的認證服務,助力企業應對市場合規的複雜性。
LabTest擁有一支專業且經驗豐富的團隊,深入了解主要國際標準(如UL、CE、CSA、IEC、NFPA等)以及各地區的特殊規範。我們的服務範圍涵蓋工業設備、電氣產品、實驗室器材、機械設備等多個領域,能夠滿足不同行業的測試、驗證與認證需求。無論您的產品面向北美、歐洲、亞洲還是其他地區,LabTest都能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,幫助產品快速滿足當地法規要求,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。
我們以高效的測試流程、全面的技術支持以及靈活的客製化方案,為企業提供從初期設計諮詢到最終認證交付的一站式服務。LabTest深知市場競爭的激烈,因此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幫助您的產品達到合規性,更是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價值。
LabTest各項測試、驗證與認證服務的優勢與企業幫助
1. NRTL 認證
LabTest如何協助:
LabTest深諳NRTL認證(如UL、CSA、ETL等)在北美市場的重要性。我們擁有專業的技術團隊,熟悉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(OSHA)的所有認可標準,能快速提供測試與審核服務,確保您的產品符合安全規範。
企業幫助:
- 幫助企業快速通過北美市場的法規門檻,獲得市場準入資格。
- 提供從設計階段開始的建議,降低產品設計錯誤和測試失敗的風險。
- 增強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,提升品牌信任度。
2. CSA 認證
LabTest如何協助:
作為專業的測試、驗證與認證機構,我們熟悉加拿大標準協會(CSA)的認證流程,涵蓋電氣設備、工業設備和機械產品等多個領域。我們能夠提供一站式的測試與文件審核服務,加速產品認證流程。
企業幫助:
- 協助企業順利進入加拿大市場,滿足當地法規要求。
- 提供符合CSA標準的產品測試,確保其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
- 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,拓展客戶群體。
3. 防爆認證
LabTest如何協助:
LabTest專注於ATEX、IECEx和UL防爆標準的測試、驗證與認證,針對危險環境中的設備提供安全解決方案。我們的專家團隊熟悉防爆設備的設計要求,能精準識別風險點並提供改進建議。
企業幫助:
- 確保設備在易燃易爆環境中的安全性,避免事故發生。
- 滿足國際防爆標準的要求,實現全球市場的合規性。
- 幫助企業進入能源、化工等高風險行業,拓展業務領域。
4. UL 61010 認證
LabTest如何協助:
我們熟悉UL 61010針對測量、控制和實驗室設備的安全要求,能快速完成測試並提供技術建議,確保產品在設計階段即符合標準。
企業幫助:
- 確保設備在電氣安全、過熱防護和機械安全方面符合標準。
- 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,降低運營風險。
- 增強產品在全球實驗室和工業市場中的競爭力。
5. UL 508A 認證
LabTest如何協助:
針對工業控制面板,我們提供符合UL 508A標準的測試、驗證與認證服務,從佈線、短路保護到標籤要求,LabTest能確保控制面板滿足美國市場的規範。
企業幫助:
- 幫助企業進入北美工業控制領域,獲得合法銷售資格。
- 提供快速、高效的測試與文件準備支持,縮短上市時間。
- 提升控制面板的可靠性與市場認可度。
6. NFPA 79 認證
LabTest如何協助:
LabTest專注於NFPA 79《工業機械電氣標準》的測試、驗證與驗認證,涵蓋接線、過電流保護、接地等要求。我們幫助企業確保工業機械的電氣系統安全性,符合美國法規。
企業幫助:
- 確保工業機械設備的安全性,防止電氣故障引發的危險。
- 提供從設計到最終測試的全程支持,降低企業法律與運營風險。
- 幫助企業快速通過市場驗收,實現合規目標。
選擇LabTest,為您的產品開啟國際成功之門!
透過LabTest的專業測試、檢驗與認證服務,讓您的產品不僅符合全球安全標準,更能快速進入國際市場。我們提供高效、一站式的測試、驗證與認證解決方案,幫助企業降低風險、提升產品信譽,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無論是 NRTL、CSA、防爆認證,還是 UL 61010、UL 508A、NFPA 79,LabTest都擁有專業技術與豐富經驗,為您量身定制最佳解決方案。選擇LabTest,讓您的產品成為國際市場的可靠之選,助力企業實現更大的成就!
立即聯繫LabTest,讓我們為您的產品成功提供專業支持!
聯繫地址: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771號7樓
聯繫電話:04-23598008
選擇LabTest,助力您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中脫穎而出臺南CSA認證清單推薦
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,產品的安全性、合規性和性能表現已成為消費者和合作夥伴選擇的重要考量。而通過國際標準認證,不僅是企業產品進入市場的基本條件,更是建立品牌信任度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。LabTest憑藉其專業的測試能力和豐富的認證經驗,成為眾多企業通往成功的可靠夥伴。新北防爆認證服務推薦
LabTest提供涵蓋 NRTL、CSA、防爆、UL 61010、UL 508A、NFPA 79 等多項國際認證標準的專業服務。我們的測試團隊不僅熟悉全球市場的法規要求,還能提供從產品設計、測試到最終認證的一站式支持。這意味著您的產品能快速滿足市場準入條件,縮短上市時間,搶占商機。高雄防爆認證好處推薦
透過LabTest的高效測試流程,企業可以在設計階段即識別潛在問題,減少反覆修改的成本,確保產品一次性通過檢驗。此外,LabTest的專業團隊能根據您的需求,量身定制認證計劃,幫助您的產品在複雜的法規中輕鬆合規。無論您面對的是北美市場的嚴格規範,還是國際市場的多樣要求,LabTest都能為您提供專業解決方案。桃園NRTL認證的過程推薦
選擇LabTest,意味著選擇了專業與效率。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讓您的產品合規,更是助力您的品牌在國際市場中樹立可靠、安全和高品質的形象。從電氣設備、工業控制面板到實驗室測試設備,LabTest都能以專業的服務和高度的準確性,讓您的產品贏得全球客戶的信任。桃園防爆認證申請流程推薦
現在就選擇LabTest,為您的產品成功鋪平道路!立即聯繫我們,讓我們成為您進軍國際市場的可靠後盾,共同創造更大的成功!臺北NFPA 79認證的流程推薦
母親叫我去砍柴,我拿著柴刀就出門了。我10歲時是這樣,快30歲了還是這樣。如果80歲時還能聽到她叫我砍柴,我將再次年輕。那時,我遲緩的腿,將再次輕快,踏上早年的山路。我昏花的眼,將再次明亮,尋覓枯枝。我衰老無力的手,將被意志舉起。我意志的刀刃,將再次鋒利。我枯瘦的肩,將再一次扛起。 屋后是我家的自留山。山上長著樅樹,杉樹,香樹,其他的樹。樅樹總是孤獨地生長著,同一個樹蔸絕不會長出兩棵樹。樅樹被砍掉后,樹樁先枯死,接著是樹根。一棵樹只要根死了,便是徹底死了。樅樹沒有再生能力。杉樹卻不一樣,樹干被砍掉,過不了多久,樹樁就會發芽。如果不砍掉部分樹苗,幾棵杉樹將共同生長,但最后優勝劣汰,最多存活兩三棵。再過多少年,就只能剩下一棵了。更多的樹都喜歡扎堆,一大叢蹲在一起。樹一扎堆養料就分散了,再也長不成參天大樹,就像喜歡扎堆的人一樣,沒多少主見,遇事拿不定主意。 人們給每種樹取了一個名字(從不單獨給一棵樹取名字,少數古樹才有名字),但樹并不在意人怎么叫。我們可以輕易喊答應一個人,但不可能將一棵樹喊走,而且罵它它不還嘴,打它它不還手。樹對人無動于衷。要帶走樹,除非用鋤頭、柴刀、鋸子或斧頭。 我背著柴刀爬上一棵樅樹,騎在樹枝上,砍下枯枝。砍完一棵接著再砍另一棵。我并不貪心,砍下三四棵樹的枯枝就夠了。有一捆柴回家,就算完成了母親布置的任務。 我捆好砍下的枯枝,并沒有立即回家,而是爬上山頂,在光禿禿的巖石上躺著。我隨手摘下一片樹葉,銜在嘴里,然后閉上眼睛。山風像一塊涼爽的手帕,擦干了臉上的汗水。 我躺在山頂,像一片多少年前的樹葉,在外面飄蕩已久,疲憊不堪,而今終于回到曾經的枝頭,找回了最初的綠色。自從我學會砍柴后,這是經常歇息的地方。多少個白日夢曾在這里種子一樣隨風飄下,落地生根,長成一棵棵樹。我生命的原色,曾有若干個時日,如同這山上的樹葉,有過青翠的色澤,清新的氣息,清晰的紋路。在我離開的這些年里,它們獨自生長,年復一年地返青,枯枝落葉堆滿最初的夢境,而我多少年不曾重溫。 冬天的陽光格外暖。陽光照在山上,山的樹上,樹的葉片上;樹下的草上,草的葉片上,像一雙雙祖父的手,輕輕撫摸睡夢中的孫子。山里格外靜,仿佛每片樹葉正在打盹兒。躺在地上的,長在枝條上的——全都睡著了。 樹只在春天醒來。 只有春天的雨和風,能讓一棵沉睡的樹徹底醒來。 山頂有兩棵粗皮子青樹,像一對聯體嬰兒,用共同的根吸收養分。樹下堆滿枯葉,自己的和別的樹的。去年的、前年的、上前年的枯葉堆在一起,厚厚的一層。這兩棵樹,若是長在土地肥沃的地方,至少十丈高了。但這是山頂,土壤貧瘠,它們具有老樹的年齡,卻是小樹的體形——仿佛十多年前的樣子。 這兩棵矮樹會不會自卑呢?它們那么矮,老是長不高,大樹會小瞧它們嗎?這些年,它們直起腰挺起胸昂起頭,一直盡力長高,但一直沒能長得更高。不過山頂也沒有比它們更高的樹了。一棵樹要長得高,長得粗壯,必須占據一個好地勢:向陽,水分充足,土壤肥沃。樹長在山頂,不大也招風,雖長不高,但越長越結實。只有木質堅韌的樹才能在山頂存活。在平地上,樹要是長不高,同樣受欺負。它爭不到更多的陽光,吸不飽更充足的雨水,只能一天天看著周圍的樹日益高大,最終枯死,變成柴火,或者腐爛,成為其他樹的養料。 那些長大成熟的樹,根四處伸展,然后長出樹苗,或開花結果,留下種子。種子一旦離開樹,掉到地上,能不能生根發芽要看運氣。母樹管不了種子的生根發芽。母樹一開始就把生存經驗傳給了種子。而對初生的樹苗,母樹不會教育它們如何競爭,更不會照顧一輩子。它們會成為競爭對手。即便不至于你死我活,至少也是互不相讓。樹會不會這樣想,我并不知道,我只是以自己的觀察得出這個結論。樹在爭奪土地、陽光和雨水,但一棵樹絕不會對其他樹用盡心機,它只把聰明用在根上,智慧用在葉上,力氣用在枝干上。它們的爭奪既在陽光下,也在泥土里。 樹從扎根那天起,命運便很難逆轉。即便地勢不好,也不能換地方。除非被人移栽,才能換個地方換種長勢。與樹比,人的選擇余地太多了。也許人從來就沒有樹活得清醒,人的選擇越多反而越迷茫,不同的選擇使人變成不同的樣子。經常變。人在一個地方過得不如意,可以換一個地方。換一個地方不如意,可以再換一個地方。從一個槽跳到另一個槽,從村莊遷移到城市,從小城市到大城市,一生都充滿偶然,又好像沒有盡頭。而那些無從選擇的樹,生長在它唯一的選擇中,始終長成它自己。 每棵樹都為自己而活,也為對方而活,根在地下糾纏,葉在空中碰觸。一年一度的黃葉,飄落在同一棵樹下,被風吹走,腐爛在另一些樹下,更遠的落葉又被風吹來,滋養這邊的樹。 叢林有自己的法則,只要人不過多干涉,樹會自然終老。雖然有些樹會被積雪壓斷,被狂風吹倒,被雷電劈死。樹有它無法逃避的自然災害,但它們有根,有種子,會在下一個春天抽出新枝,發芽生根。 兩棵粗皮子青樹好像睡著了,在做夢。也許是兩個夢,也許每根枝條上都有一個夢,正被這冬日的陽光烘暖,變得越來越輕,正飄向空中,舒展成鵝黃、嫩黃;翠綠、濃綠;或者淺黃,或者深黃。也可能沒睡著,而是正像我一樣想事情。它們自己的、草的、爬上樹的螞蟻的、云的、陽光的、風的、雪的,甚至是人的。它們站得太高,所處的地勢太險要,令它們無法入睡。它們也許和我想到了一起,但很可能永遠想不到一起。我和樹的想法,也許就像一片樹葉的兩面,我永遠只能想到葉子正面的事情,而它們,不光想到了正面,連里面和背面的也想到了。我們之間永遠隔著一層葉子。我們彼此的想法,永遠無法穿過那薄薄的一層葉片相遇、交融。我的想法無法變成樹的汁液,流淌在它的身體里。而我的心里,雖然多了一些對于樹的看法,卻始終沒能變成樹的樣子。 我躺在樹下想樹的事情——葉子的事情,樹根的事情,種子的事情。也許我不該瞎操心,我不可能把自己想成一棵樹,先長出根須,再長出枝條葉子,開花,結果。我沒有可以飄落或返青的葉子,只有不斷流逝的童年、青春、中年和老年。那逝去的時光,沒有明顯的季節更替,只有莫名的憂傷。 在我遐想之際,對山的砍柴聲將我驚醒了,砍斷我做一棵樹的想法,仿佛在提醒我,如果變成一棵樹,也許有一天會遭遇斧頭柴刀,那樣我就完蛋了,無處可逃。 我驚出一身冷汗,連忙扛著柴下了山,回到村里繼續做人。 >>>更多美文:散文隨筆
千百年來,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,堪稱嗜茶如命,他們同樣把茶融入了生命,融入了文化,還積累了豐富的飲茶經驗,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。 1 藏族民間有個諺語:“寧可三日無肉,不可一日無茶”,說的是,茶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,更是高原生存的必備條件。古時西藏不產茶,茶葉何時進入西藏,尚無確證。古代漢語把茶叫“槚”,藏語時至今日還把茶叫“槚”。 藏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。吐蕃松贊干布的曾孫都松芒布杰,繼位后得了一場重病,請了很多名醫都沒有醫治好。一天,他正在王宮里一籌莫展,一只口銜綠樹枝的飛鳥停在王宮的窗臺上。藏王十分驚奇,待鳥兒飛走后,派人取來樹枝仔細端詳,西藏高原從來沒有這樣的樹枝。他摘下一片綠葉,嚼在嘴里,滿口醇香,病也輕了許多。于是他派出使者四處尋找這種寶樹,最終被一位大臣在東方漢族地區的一個綠色密林中找到了。在一只聰明輕捷的馬鹿和一只穩重矯健的大象的幫助下,將寶樹運回雪域高原。都松芒布杰看到直挺挺的樹干、深綠的葉子,問:“這叫什么樹?”大臣回答:“漢地人叫槚,泡著喝能治小病,煮著喝能治大病”。這個故事記載于500年前出版的藏文典籍《甲帕伊倉》中,這與當代茶學家莊晚芳等人編著的《飲茶漫話》中的故事十分相似。這說明,茶葉最早不是用來生津止渴的飲品,而是用來治療疾病的良藥。 元代,藏族高僧塔巴杰中,30歲時,懷著一顆慈悲之心,以驚人的求知欲望,離開西藏前往巴蜀、滇南,一邊游覽名山大川、朝拜佛教名寺,一邊學習考察與藏民族息息相關的茶葉。他目光注視,心靈感知,親身體驗,掌握了大量有關茶葉的第一手資料。40歲后返回西藏,撰寫了藏族第一部茶經《甘露之海》。書中詳盡巧妙地介紹了茶之類、茶之具、茶之烹、茶之禮、茶之益,和陸羽的《茶經》有許多不謀而合處,是古代藏族傳播和發展茶文化的權威著作。 2 蜀滇是茶的發源地、生產地,與西藏相隔千萬里。但千山萬水、艱難險阻擋不住幾近狂熱的需求,被稱為黑色黃金的茶葉,從川滇源源不斷地進入青藏高原。 歷史上,中央王朝最初派往拉薩的官員,饋贈禮品多數是茶葉,茶成了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。隨著中原地區對馬匹需求的增大,出現了“茶馬互市”,藏族人趕著大批馬群,到邊州交換茶葉。后來,分散的貿易方式被官府統管起來,分別在蘭州、雅安等地,設置了十幾個茶馬交易中心,對茶馬價比、交易數量實行統一管制。 川茶最早進入西藏各地。當時茶馬交易中心的茶基本是蜀茶,隨著川蜀茶葉不斷運來,儲備茶的倉庫不斷擴建,茶馬交換的規模不斷擴大,茶葉從西藏王公貴族的獨享飲品,擴展到普通大眾的喜愛之物。中央政府隨之加強對西藏的管理,藏區的宗教領袖、土司頭人紛紛入朝覲見,授官職封爵位,他們進貢馬匹之外,還有紅花、麝香、氆氌等土特產品,得到的賞賜品除茶葉之外還有錦緞、絲綢、瓷器,獲得的大大多于進貢的。他們將不便攜帶運輸的物品在市場交換成茶葉,朝貢互市變為茶馬互市的另一種形式,鞏固了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臣屬關系。 滇川的茶商看到了西藏的茶葉市場,專門制作了運輸方便、形狀耐看、品質分級的茶葉,取名叫“邊茶”, 把茶葉囤積到固定市場,單純的茶馬交易變成了邊茶貿易。后來,西藏大的寺院、貴族、商戶,組織起龐大的騾馬運輸隊,越過積雪的高山、湍急的江河,在世界最艱難的路途上長途跋涉,把茶葉運回西藏。元明清三朝形成了從滇川到西藏的“茶業之路”“茶馬之路”“茶馬古道”等多條貿易通道。茶馬貿易興盛時,僅從拉薩到雅安的商隊,每年藏歷三月出發,少則百人千匹騾馬,多則千人萬匹騾馬,浩浩蕩蕩,風雨無阻,防著盜匪,風餐露宿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一趟來回約一年有余。內地商人,也看上了藏地藥材、皮毛、馬匹等特產,擅長經商的滇人趕著馬幫把茶、糖、銅器,運到拉薩,因往返路途太遠,就在西藏租商鋪、建客棧。滇茶有悠久的歷史,茶質得天獨厚,但烘焙技術較差,麗江的木氏土司,知道納西族和藏族同有嗜茶的習俗,在滇藏接壤的永勝、維西建立了茶馬互市貿易市場,鼓勵商人到西藏經營茶葉。 清初,納西族商人李悅經營以茶葉為主的滇藏貿易,成為著名富商,清末滇茶在西藏的銷量超過川茶,當時來往于麗江和拉薩的藏族商人馬幫1萬多匹,雙程運量約2000噸。可以說,茶是藏漢友誼的紐帶,也是藏漢團結的象征。近代,英國在連續入侵西藏時,看到茶是漢藏離不開的因素之一,策劃了印茶入藏的陰謀。他們以探險家的名義組織了馬隊,把印茶從印度的大吉嶺運到拉薩,途經錫金、亞東,只有十多天的路程。企圖用印茶壟斷西藏市場,截斷西藏與內地的聯系。印茶性熱苦澀,色澤又黑又濃,制作松軟易碎。藏族寧愿舍近求遠,再累再苦也要趕著馬幫到內地馱回漢茶。 3 雪域高原,巍峨壯麗,氣宇軒昂,是蒼穹下的凈土,是大地上的豐碑,令人無限神往。但是,要在這地勢高峻、氣候寒冷、空氣稀薄的地方,生存、生活、繁衍,一要有抵御高寒缺氧的身體素質,二要有迎接自然風險的生活智慧。藏族民謠:“茶是命,茶是血”,“人人離不開茶,天天離不開茶”,道出了生息在高原上的藏族對茶的需求。 遼闊美麗的藏北草原,海拔4500米,生活在這里的藏民,依靠天然牧場逐水草而居。他們生產的是高脂肪、高蛋白的牛羊肉、奶制品,生活中必須靠茶解膩、助消化。溝壑縱橫的藏南谷地,曾是西藏農業文明的發祥地,海拔3400米,他們種植高原特有的青稞,由青稞加工的糌粑是他們的主食。糌粑無論怎么食用,都離不開茶水相伴。在西藏,糌粑、酥油、牛羊肉和茶葉是飲食的四要素,也是生活的四要素。 藏民族把生存當做文化,把生活當作藝術。藏族文化表現在融入內心的修養、無需提醒的自覺、約束行為的自由、養成習慣的善良,在日常表現出來的是豪放、誠實、熱情。風情習俗是民族文化的標識和徽記,西藏茶文化折射出民族生存繁衍中的心理、性格和風情特征。 藏胞家如果進來一個陌生人,首先敬你一杯色澤淡黃、香氣撲鼻的酥油茶;如果你是來做客,還要給你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。親友出門遠行,一家人或全村人提著酥油茶前來送行,獻上一條哈達,喝上三杯酥油茶,一路吉祥如意。婚姻中從男方家提親、擇日訂婚,到迎接新娘、舉行婚禮,缺了茶酒哈達一事無成。起居禮俗中,建房奠基,破土動工,上梁立柱,封頂竣工,喬遷之喜,茶酒哈達是必須的物品。新起灶,點火煮的第一鍋是茶;搬新房,先入屋的第一件物品是茶;求貴人幫忙,要送的禮物首選是茶;每逢藏歷新年,在佛龕前擺放的是茶、鹽和酥油。 藏族還把茶葉當作圣物,新塑的佛像,裝藏時除了金銀珠寶、五谷圣物,還必須有茶;藏民家里的積福箱,除了家族歷史相傳的寶物,還要裝上一塊茶葉。藏族把茶和鹽比喻為友誼和愛情的象征,有一首歌唱道:“來自漢地的茶,來自藏北的鹽,在酥油桶內相聚,融合而成的酥油茶,芳香又甜蜜,那是圓滿俱佳的姻緣。”300年前,一位高僧寫了一篇頌茶詞:“茶是人類的救星,以節省自己的時間,延長人的生命,人與人相互照顧,茶與水需要融合,最好的水在最高處,茶葉越過千萬山,要與碧水結緣分。”在草原放牧的,田野里耕種的,商道上趕馬的,山路上朝佛的,到了午時,搬來三塊石頭,支起大小茶鍋,舀上清泉溪水,煽起皮風袋,茶氣飄四方,人們開始圍著茶鍋席地而坐,談笑風生。這是一道亮麗的高原風景,無不滲透著茶文化的精神享受,即便這種簡易的熬茶,它的水源選擇、煮茶火候、石灶方位都是精心籌劃過的。這時煮茶講究的是火候要夠,柴煙要高,茶沫要足,茶氣要濃。 4 藏族人除了白天騎在馬上、夜里睡在床上之外,都和茶在一起。從外地到西藏旅行的人,無論在農村、牧區或城鎮,隨處都能看到茶的身影、聞到茶的飄香。除了酥油茶,城鎮最盛行的是甜茶。鍋里煮上紅茶粉,要看色澤變金黃,加進牛奶看濃度,不稠不淡再加糖。上世紀80年代初,拉薩人口不到5萬,城里的甜茶館就有100多家,進了茶室,人人一律平等。這里的客人喝茶,好像讀詩、品畫,又像是談心、辯論。這里是新聞中心,國事家事,世態人生,正史野史,悲歡離合;這里又是交易中心,察貨驗貨,討價還價,玩笑逗樂,無拘無束。鄰里不和睦,朋友有隔閡,到茶館喝上半天茶,仇怨煙消云散,重歸于好,握手言歡。有句古話:不能敬我以茶,還之以水。 “能行千里的好馬,必須配上金鞍,來自漢地的好茶,必須盛在玉碗。”藏族人除了住房,最講究的是茶具,茶鍋茶桶,茶壺茶碗,號稱四大茶具。造型美觀的銅鍋,輕巧方便的鋁鍋,精致光亮的陶鍋,熬出醇香的清茶。 最小的鋁鍋能裝一升水,煮出的茶夠兩個人喝。最大的銅鍋口徑兩米寬,深度1.8米,熊熊火焰燒開滾燙的開水,十多斤的磚茶放入水中,熬成琥珀色的茶湯,可供千人飲用。據估計,這樣的茶鍋在西藏的哲蚌寺、色拉寺、甘丹寺和青海的塔爾寺,有數十個。茶桶是酥油茶的加工工具,茶湯、酥油在桶內攪拌而成酥油茶。紅樺木、青栗木、核桃木是制作茶桶的首選材料,不易開裂,適合當地干燥的氣候。藏北普通牧民家使用的常常是簡易的竹筒,粗壯的主干,打通竹節便能成為酥油桶。至于茶壺茶碗,最高檔的是金杯銀壺、銀杯金壺,普通的是銅壺鋁壺、玉碗瓷瓶。我在布達拉宮看到的最早的瓷茶碗圖案是:鳥兒銜茶、金鹿背茶、長壽羅漢。藏地最普通的茶具是木碗。藏族人喝茶,最講究的是夫妻不共碗,子女不共碗,每人一個木碗,人走碗隨,形影不離。百年前,上至官界要人,下至街頭乞丐,都隨身帶著喝茶的木碗。拉薩的達官顯貴腰上掛著兩樣物品,一邊是碗,用來喝茶的;一邊是小刀,用來吃肉的。緞制的碗套從七品到三品式樣不同、做工不同,從碗套可以識別官階,每次開會或辦公,不管急事緩情,首先不慌不忙地從自己的碗套里拿出木碗,從從容容地喝上三碗酥油茶。 拉薩四周的大寺院,各自的茶碗形狀也不相同,哲蚌寺的是缽式茶碗,甘丹寺的是梯式茶碗,蒼古尼姑寺的是平底茶碗,看茶碗就知道是哪個寺的僧人。伴隨著藏地飲茶的歷史進程,飲用不燙嘴、盛茶不變味的木碗,成為外出時的必備之物。現在木碗的制作越來越精美,式樣越來越華麗,推動了西藏工藝品的發展。一些藏族的說唱藝人,也有自己專用的木制茶碗,小的大如羊頭,大的幾乎和牛頭相等,一個五磅熱水瓶的酥油茶全倒進去還裝不滿。近代西藏最好的木碗來自藏南措那達旺鎮,那木碗薄如瓷碗,輕如紙杯,綿如薄鋁,是用碩大的樹瘤拋光打磨做出來的,看木頭的紋路能分出木碗等級,當年一個貓眼紋、磷火紋的木碗價值七八頭牦牛。新生兒起名之后,老人就送一個木碗喝茶用;老人凌晨起床,主婦把盛滿酥油茶的木碗端到床前;老人離開人世,家人把他盛滿茶葉和食品的木碗拋進江河。 我在云南已經生活了16年,以虔誠的心朝覲過六大茶山。古老的茶樹一到春天,繁茂著自己青春的枝葉,茂葉風聲瑟瑟,緊枝月影重重。新建的茶山,一棵棵茶樹一個挨著一個,排成一條條綠色的彩帶、一層層綠色的波紋,溫柔恬靜。我也走過茶馬古道,一條條蜿蜒于群山間的古道,用光滑的青石鋪筑,石塊、石條、石板,百里、千里、萬里,石路像一條不見首尾的巨蟒,臥伏于起伏連綿的崇山峻嶺中。這條路有時像懸在半空中的棧道,有時像直通天上的云梯,有時像穿越峭壁的羊腸小道。 茶是歷史,路是歷史,歷史是人類進步發展的記錄。我的生命在一個艱險的空間,勇敢闖沖過,靠的可能就是這條歷史的路。 >>>更多美文:人生隨筆
眉黛彎彎配酒窩, 丹唇未啟送秋波。 千金難買人之笑, 性格開明喜事多。 【作者】永州四中 潘天橋 2020.8.20. >>>更多美文:格律詩
EDDF5CWC51GLJHUUY
台中NFPA 79認證專業服務工廠推薦
桃園UL 61010認證專業服務規範推薦 》讓您的機器設備符合全球認證標準新竹UL 508A認證專業服務要求範圍推薦 》從設計到合規,全程護航高雄UL 508A認證專業服務要求範圍推薦 》幫助企業輕鬆應對UL 508A認證挑戰